•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澄城新闻 >正文

黄土地上“折腾”出好日子

时间:2023-09-04 10:38 作者: 记者 张伯阳 姚佩 来源:渭南日报

核心提示

祖祖辈辈务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的翟书民不甘心,养猪、种菜、建大棚……他一步步“折腾”,让自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他更新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又在这片黄土地上种出了“新花样”,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今年是个丰收年,棚里的香瓜、西红柿刚卖完,4个棚卖了26万元。现在都是空棚,属于休整期,也是高温闷棚期,灭除棚里杂菌。”8月23日,在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翟书民的家庭农场旁,黝黑精干的翟书民望着一排排钢架大棚笑意盈盈地说,“搁在以前,这样的收入想都不敢想。”

翟书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刘卓村,一直务农。“刚结婚一个多月,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还欠了很多债。当时就想着尽快干点啥,靠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好。”于是,翟书民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折腾。

2003年,翟书民瞅准了养猪行业,认认真真地跟着书本学、跟着电视学、跟着养猪能手学,小心翼翼地养猪,一年下来收益一万多元。“这在当时,收益相当不错。看着行情好,第二年,我从亲戚朋友处借钱,从信用社贷款,养了100多头猪,眼看着要出栏了,遭遇‘口蹄疫’,损失将近20万元,亏得倾家荡产。”翟书民说,当时打击特别大,半年时间,头发全白了。

2005年,不甘就此放弃的翟书民又开始种蔬菜,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折腾。种蔬菜挣钱辛苦,很大一部分收入都用来还外债了,剩下的勉强够一家人开销,翟书民家的日子过得依然紧紧张张。2009年一连数日的连阴雨,让翟书民种的蔬菜几乎绝收,一家人欲哭无泪。

关中汉子的倔强,让这个“澄城老哥”又跑到阎良、杨凌去取经,在那里,农业专家详细介绍了设施农业的优势,翟书民眼前一亮,一回家就尝试建了拱棚,种植西红柿,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折腾。

“为了提高西红柿品相,我年年去杨凌农高会学习,县上、村上组织的培训我场场不落。慢慢地,掌握了技术,找准了门路,西红柿的销量也越来越好了。虽说收益不错,但外债太多,大窟窿一时也很难补上。”翟书民回忆说,那几年确实很艰难,吃了不少苦。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翟书民迎来了新生。2014年,澄城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新建温室大棚可享受无息贷款6万元,村上利用扶贫资金,给建棚贫困户统一流转土地,配套了水电路,于是,翟书民联合其他村民建起了14座蔬菜大棚,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四次折腾。

“多亏了专项资金扶持,我建了5个棚,一下有了底气。”翟书民说,在农技人员帮助下,他苦学技术,5棚黄瓜、圣女果当年就净收入了10多万元。2016年年底,他还完了所有的外债,脱了贫,还在全省职业农民大赛中夺得了蔬菜园艺工第一名,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

在乡亲们眼里,翟书民俨然是精通技术的“新农人”。然而对于脚下的这片黄土地,翟书民可是深耕近20年的“老把式”。如今,他更新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又在这片黄土地上种出了“新花样”,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我采用了蔬菜行间谷糠覆盖技术,冬天能降低大棚里的湿度,起到提地温的作用,还可以解决许多病虫害问题,这一项技术为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翟书民说。

“要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乡亲们,让乡亲们学了能懂、懂了能用、用了能增收。”现在的翟书民成了大忙人,不仅担任了澄城县新农人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还是家庭农场主。此外,他还是澄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副会长、澄城县县级科技特派员、澄城县农技推广特聘人才,多次外出授课交流,为当地及大荔、蒲城、白水等地的许多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为了拓宽销路,翟书民和澄城县职业农民协会电商服务队、代理商合作,注册了商标,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由客户提供种子,按照保护价收购,农民只要种好农产品就行。

翟书民的年收入也从以前的一两万元增加到现在的四五十万元。他的合作社吸纳了120余户村民,同时为300余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我们已建成了温室大棚、冷库、包装车间。下一步,准备延伸产业链,做好产品深加工,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到未来,翟书民笃定自信。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